查看原文
其他

听托马斯·鲁夫“吐槽”为什么他的同学都不再创新了?

托马斯·鲁夫接受《中国摄影》杂志专访   2017  卢杉 摄


2017年5月,德国摄影艺术家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来到中国。在北京德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青年艺术家陈海舒、卢杉与本刊编辑一道对这位在中国拥有大量粉丝的摄影艺术家进行了一次对话。


“为什么我的同学都不再创新了? 或者为什么他们的创作如此狭窄,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风格上?”


彼时,鲁夫直言不讳地抛出这个他青年时期就开始思考的问题。而它的答案,也许就是我们精读这位“非典型”的杜塞尔多夫学派门徒的理由。


托马斯·鲁夫在创作《肖像》   安德烈·古斯基 摄


早在2001年,摄影艺术家缪晓春就在《中国摄影》杂志连续数期对当代德国摄影家进行了访谈和介绍,其中包括贝歇夫妇、托马斯·斯特鲁斯和安德烈·古斯基,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大篇幅介绍当代德国摄影,但是其中唯独缺失了对鲁夫介绍和评述。2017年6月,《中国摄影》以84页的专题篇幅弥补了多年前的遗憾。

托马斯·鲁夫持续 20 多年的艺术实践和不断创新让他成为了德国摄影史叙述中的一个难以归类的“异类”。蓝晒法、 立体照片、罪犯合成照片、物影成像、柏林达达主义和苏联先锋派的摄影蒙太奇,当然还有“典型”德国摄影的代表——新客观主义和鲁夫的老师贝歇夫妇秉持的“类型学”美学都是其作品曾指涉过的对象。


卡西尼号 17  2009  托马斯·鲁夫


马雷 05  《负片》系列  2016  托马斯·鲁夫


新闻报道 ++ 30.18  2016  托马斯·鲁夫


鲁夫对于摄影术在历史考古层面的兴趣规避了多愁善感的赞颂和对过时技术的怀恋,相反,他的作品中真正关心的是不同影像种类和领域中,影像的接收和生产在 公众和私人领域扮演的角色及其相关语境。


另一方面,鲁夫对摄影在“艺术”领域之外生成和传播的兴趣让他成为不断寻求摄影更多可能性的探险者,这也令他比其他很多德国摄影艺术创作者具备了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为多样态的创作思路。摄影在科学、建筑、工业、大众传播、流行文化等诸多领域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都得到了他的关注,而存在于档案中、网上、废弃的工作室里、产品图录上以及其他数字化数据库里的现成素材都成为了他二次创作的对象。他的作品可以是肖像、风景、人体、抽象图形,甚至是去物质化的、被分解的图像。正如他自己所言:


“我所感兴趣的是图像而非技术。”

对摄影史居于当代立场的考古与对影像可能性的激进探索的结合,让鲁夫的创作同时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当代的丰富性,正因如此,使得鲁夫对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许多新一代摄影艺术创作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17年的访谈围绕鲁夫作品对摄影史和不同领域内摄影功能的指涉,鲁夫与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关系,具象与抽象,以及鲁夫对于现成图像素材再创作的态度等话题展开。为了构建基于这篇访谈的 托马斯·鲁夫的专题,本刊邀请了青年艺术家卢杉撰文系统介绍与评述鲁夫的创作生涯。这两篇文章,共同编织了三年后的今天“中国摄影·云课:精读托马斯·鲁夫”的蓝本。


“精读托马斯·鲁夫”课程介绍


课程简介

“精读托马斯·鲁夫”课程设置及上课时间

第一节:“我是贝歇夫妇最忠诚的学生”(7月25日 20:00)
看得懂的杜塞尔多夫学派和看不懂的托马斯

第二节:炼金师(上、下)(7月28日、7月29日  20:00)

对摄影本体的深度探索:几种肖像、虚与实


第三节:考古学家(上、下)(8月1日、8月2日  20:00)

延伸、扩大的摄影史:回应经典摄影史、触碰新的摄影史叙述方式


想要更多了解托马斯·鲁夫的话,就请点进来看看吧!


课程购买后可以反复收听,具体报名方式如下:

长按下方课程图片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
关注“千聊公众号”
进入报名页面(现在报名有优惠哦)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